(博讯北京时间2010年5月18日 转载)
施 化
被幾代中國人視為神聖事業的中國民主運動,最初從海外開始,「千呼萬喚始出來」,震盪了整個中國。隨著八九年「六四」民主運動的失敗,又輾轉回到海外,前後時間相加,如今約有一百年左右。孫中山致力革命四十年,一半時間在海外度過。新近宣佈成立的中國民主黨全國委員會,推選王有才和王軍濤為共同主席,地點選擇了紐約長島。陰差陽錯,遠離中國大陸政治中心的海外,變成了百年民運的發祥地和歸宿地。我想在「六四」二十一周年暨中國民運百年之際,從海外來審視一下這個百年民運。
百年民運的發祥地和歸宿地
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被公認為孫中山先生。幾年前楊建利先生獲得自由到達美國,全美學自聯舉行歡迎集會,大會發言者堅信,有像孫中山、王炳章和楊建利這樣的海外留學生前赴後繼,一定能在有生之年迎來一個真正的新中國。
假設「民主」這個外來語在被引進中國以後,孫中山首先運用,以孫為師的後來者都是他的繼承人,那麼,中國百年民主運動的大致輪廓是這樣的:辛亥革命,左翼人士領導的「五四」運動,中共領導的歷次反對國民黨獨裁勢力的運動,接下來是空白,然後是「四五」天安門運動,「六四」天安門運動,流亡者的二十年海外民主運動。這些運動概括了中國人百年來基本的民主實踐。
平心而論,孫中山推動的不是民主革命,而是民族革命。一九○一年五月,孫中山為舊金山的洪門致公堂總堂重訂新章程,明確規定「本堂以驅除韃虜,恢復中華,創立民國,平均地權為宗旨」。一九○五年八月,孫在日本演說指出,若能「發憤自雄」,不只「突駕日本」,「比美國還要強幾分」。若是搜尋孫中山的民主思想,卻乏善可陳。他眼中的民眾是「一盤散沙」,要經過「軍政」、「訓政」以後,方可進入「憲政」。這與林肯「民有、民治、民享」相去甚遠。他的「黨國」理論,為一黨獨大,政黨凌駕於國家的後繼政治,開了一路綠燈。
接下來的「五四運動」,嚴格講起來不是民主運動。「五四」的背景是反帝愛國思潮。「五四」的口號雖然有「科學民主」在先,最後卻變調為「反帝反封建」。「五四」並沒有促進中國民眾權利意識的覺醒,催醒的不過是民族意識。愛國主義本身不是邪惡,可是很容易走向極端。反封建也是一個盲目的口號。有學者新近發現,中國的封建歷史傳統非常弱小,到秦統一之後就消亡了。應該反的是統一專制,不是分散權力的分封制。
以「一二九」為代表的學生運動,也不是民主運動,只是中共奪取全國政權的一步棋。學生是被運動的。一般認為,自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國共產黨建立,一直到四十年代中共建政,此期間雖然領導了一系列宣稱是反對獨裁的運動以及革命,但其是否屬於民主運動尚有爭議。儘管中共在這個時期集中地宣傳了民主,許下了大量的民主諾言。
建政後二十餘年,中國大陸的民主運動被接連不斷的政治運動打斷。文革的「大民主」,和真正的民主風馬牛不相及。民主被開始重溫的時間,大致是在文革後期的「四五」天安門運動,但是運動的主題是為比較開明的領袖正名。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五日,北京西單民主牆出現了魏京生的大字報《第五個現代化》,認為人民必須通過一個漫長的和可能流血的鬥爭來爭取民主。
「六四」天安門事件
二十一年前的「六四」天安門事件,是一次影響巨大卻具有爭議的民主運動。在我看來,這是中國人第一次正式的民主嘗試,但失敗了。一九八○年代中,民主思潮在大學生和大學畢業生中廣為流行。貪污現象,經濟發展的不平衡,蘇聯和東歐國家在政治改革方面領先,《河殤》等啟蒙性質的思想作品的傳播,胡耀邦的受迫害去世,一系列因素引發了一九八九年的學生民主運動,最後導致「六四」事件。六月四日凌晨,中國政府軍隊鎮壓了這場運動,造成數以萬計的死亡、流血、監禁和流亡。
「六四」雖然在事實上已經成為海內外有民主要求的各界人士的旗幟,但是否真的具有民主啟蒙性質,還有待於探討。從目前透露的內情看,「六四」更像一次流血政變,黨內保守勢力利用學生的抗爭運動,成功地顛覆了黨內改革勢力。「六四」後鄧小平迫於情勢重啟的經濟改革,是變了味和跛腳的改革,與胡耀邦趙紫陽的改革沒有相似之處。老百姓形容為「改了哪裡哪裡遭殃」,諸如國企改革、教改、醫改、房改等。
二十一年來,以天安門廣場學生為主體的海內外民主運動,一直波瀾不驚。受當局的嚴密控制和嚴厲鎮壓是一個因素,但主要的因素在於自身。民運組織的領導人在信哪一種民主理論,依靠誰,支持誰這些基本原則上,始終意見不一。就像對改革已經基本失望一樣,中國大眾對海外民運的失望也在日漸加深。
《零八憲章》和民間維權浪潮
撇開正統的民運主流不談,另外有兩個不起眼的支流,人們從中卻看到了一線真正的民主希望。遠的,以國民黨專政時期歸國的自由知識分子梁啟超張君勱等人為代表,尋求從事現代民主政治,組建政黨。近的,是以獨立中文筆會為核心的大陸自由知識分子,代表人物劉曉波,代表綱領《零八憲章》。
以政治途徑或以革命途徑來追求民主目標,是兩個潮流的最大分野。本質上,政治途徑要求的是全民參與,不分敵我,不分先進保守;革命途徑要求的是自動代表民眾,組織動員他們,打倒一些人,扶植一些人。兩個涇渭分明。
什麼是民主?民主是人的內在要求。羅伯特·達爾在《論民主》中,把民主看作是「內在的平等」,解釋為「一種道德判斷」。曹長青先生發現,美國《獨立宣言》和《美國憲法》,全文沒提到「民主」。我認為,為什麼美國的先賢們不把民主寫進政治綱領,只因為民主已經融進血液,單獨列出來,多此一舉。反觀中國的一百年民主運動,連民主的門都沒有入。歷代民運領袖們期待脫穎而出,無論當下一個獨裁者或者救世主,都與民主理念格格不入。隨著中國人現代民主意識的成長,用運動或者革命來輸入民主的這一套,已經式微了。
今天,正迅猛席捲中國大陸的民間維權浪潮,是一個巨大的、不經組織宣傳發動的真正民主運動。這個運動沒有也不需要代表或組織者,受過一定教育的民眾自己,就是代表。在這個運動中,民眾通過互聯網、手機短信建立聯接,溝通思想,形成意志,自己教育自己,自己啟蒙自己。儘管不成熟,只要這種聯接存在一天,他們就會自然地成長一天。當局的高壓和封鎖欺騙,只會刺激各種需求的反彈,而無法撲滅其中的任何一種。待到共識形成的那一天,更文明的政治制度將會瓜熟蒂落,「民有、民治、民享」將會真正實現。
《動向》二0一0五月號
|